水体水质清洁与否,不但影响人居环境,更影响城市形象、城市品质。宁波市镇海区是浙江省级生态水环境示范试点县区,区域范围内涵括250多条河流,河道交错、管网密布。这也意味着河道治水将是一项繁而重大的工程,既要面对水中悬浮物污染,也要解决繁荣生产生活带来的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等排放问题。
镇海以智能化、数字化为依托提高治水效能,有效监测水质,让治水从人治转向智治,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,运用“科技治水”手段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。
河道监测:固定站+无人船
水质的提升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个缩影。箭港河畔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内,来自三友环保的工作人员程佳吏正在查看站内检测设备运行情况。这套设备能够用泵抽取河水,检测出高锰酸盐指数、氨氮总磷、PH、浊度、溶解氧等指标。据程佳吏介绍,设备每4个小时就自动检测一次,并将检测结果上传至环保部门和河长制信息平台。
像这样的水质自动监测站,布设在辖区主要河道各镇街分管段的交界处。自动监测站是地表水质监测的重要组成,水体一旦出现污染,就可以比对上下游监测站数据确定污染源区间,为溯源排查提供依据。
主要河道有监测站点“把门”,那支流水质如何监测?在金华河河面上,一艘闪烁着指示灯的橙色小船正在劈波前行。这种无人船配备了摄像头、水质仪等多种设备,一边走航、一边检测、一边回传数据,精准定位污染源所在。
无人船将在重点河道开展不定期巡河工作,每年巡检里程超过400公里。事实上,除甬江镇海段外的所有区级河道长约180公里,无人船相当于把所有区级河道走了两遍。
24座水质固定监测站、284个人工监测点,再结合无人船走航检测,覆盖全域水网的地表水智能化监测体系基本建成落实,能够有效缩小污染溯源范围,提高溯源效率。
管网寻污 :“胃肠镜”+传感器
地表面水有了监测措施,地下管网水呢?打开雨水井井盖,用长柄桶舀取水样,通过氨氮快速检测设备检测水质,下放潜望镜、管道检测机器人搜索污染源……在公元世家小区外,镇海区市政设施养护中心排水科科长胡耀洁,正和同事们一起忙碌着。
“水质出现异常,我们会使用智能设备,查找管道内是否有污染源介入。”胡耀洁用掌上终端查看着智能设备工作情况。他表示,潜望镜、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影像清晰、通过性强,像是给管线做胃肠镜检查,“养护中心配备了3台潜望镜、3台管道检测机器人、2套快速水质检测设备,便于对全区1000多公里雨污水管网开展养护和污染溯源。”
除了使用智能装备以巡线方式排查污染,雨水井、河道排口等处也设置了溯源点位,在此安装好的水质传感器可以主动发现水质异常情况。正如在蛟川街道北欧工业园一处雨水井旁的一只矗立的银色铁箱,铁箱中伸出一根管子通向井底。管子前端安装着水质传感器,24小时作业,实时掌握井下水质情况,就像装了监控探头一样。
截至目前,整个镇海区已建设溯源点位120余个,涵盖6个镇(街道)。贵驷街道20个点位建设工作已列入2022年计划。此外,今年各点位累计发送68起异常数据预警,报警准确率90%以上。
治水大脑:信息集成+闭环管理
投映着镇海区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的屏幕实时反映了各项监测数据,涵括自动监测站数据和无人船检测数据区,治水办工作人员正可以依此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,河长们在巡逻时发现的问题也会被归集于此,镇海全域每一条水体的水质情况一目了然——这套系统是管控地表水情的“中枢神经”。
与此同时,随着管网溯源点位向全域覆盖,职能部门也在开发推广河道污染智慧溯源系统。该系统不仅集纳各个水质传感器发回的信息,把入河端、市政管网关键节点、企业端连通成一个监控网络,更具备短信提醒功能。一旦监测数据异常,能够自动做出预警响应。——这套系统是处置管网水情的“中央处理器”。
而这两套集成系统的背后,是镇海区建立的监测、预警、调处、反馈全过程全闭环的治水管理体系:两套监测网络一旦发现水质问题,区治水办立即确定溯源范围,移交属地单位开展溯源排查,并由治水办挂号督办。
事实上,区治水办已经在构思另一个治水工作的“最强大脑”——把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数据加以集成。区治水办常务副主任岑国兴表示,通过建设一套智能管控系统,实现治污能力的智能调度,提高污染设施的运营效能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镇海区还将努力实现更加高远的目标:2024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%,2025年区级及以上河道水质稳定达到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,完成省级水生态示范区的建设。来源: 新华网